喝茶的歷史進程
上古時期
藥用時期|採摘鮮葉,生嚼内服,有清热解毒之效
《神農本草經》云:「神農嘗百草,日遇七十二毒,得荼(茶)而解之。」
唐.陸羽謂:「茶之為飲,發乎神農氏。」
周至春秋戰國時代
食用時期|以茶為菜,有茗菜一說
《晏子春秋》載晏嬰作齊景公的國相時常食「炙三戈五卵茗菜而已。」
秦至隋朝
食用時期|由茗菜過渡至烹茶|添加調味料
漢.王褒在《僮約》中寫到:「膾魚氰鱉,烹荼盡具。」和「武陽買茶,楊氏擔荷。」
三國.張揖《廣雅》謂:「荊巴間採葉作餅,葉老者,餅成以米膏出之。欲煮茗飲,先炙令赤色,搗末置瓷器中,以湯澆覆之,用蔥、姜、桔子芼之。」
晉.郭璞《爾雅》注說:「樹小如梔子,冬生,葉可煮作羹飲。」
明.萬邦寧《茗史》曰:「隋文帝微特,夢神人易其腦骨,自爾腦痛。忽遇一僧雲,山中有茗草,煮而飲之,當愈。服之有效,由是人競採掇。」
唐朝
飲用時期|舉國之飲|煎茶法|粗、散、末、餅四式|提倡原味
唐.陸羽的著作《茶經》內容涵蓋茶葉來源、採製、鑒茶,及煮茶方式等,在他眼中茶是可貴的,因為茶能夠「與醍醐、甘露抗衡也。」
此外,陸羽推翻過往在茶中添加諸如蔥、姜、棗、橘皮等的調味料是對茶的浪費,並直指是「斯溝渠間棄水耳。」
煎茶法:主要使用餅茶,經炙烤、碾羅成末,初沸調鹽,二沸投末,並加以環攪、三沸則止。
唐.錢起《與趙莒茶宴》曰:「竹下忘言對紫茶,全勝羽客醉流霞。」
唐.白居易《蕭員外寄新蜀茶》云:「滿甌似乳堪持玩,況是春深酒渴人。」
宋朝
飲用時期|全面興盛|團茶|點茶法|藝術化
宋人不僅喜歡品茶,更喜歡玩茶,並鑽研出茶舞、茶歌、茶畫等活動,使茶文化達到全面興盛的景象
流行起在茶餅上印精緻的龍鳳花紋,是為「團茶」,專供宮廷飲用
發明點茶法:將茶末放入茶盞中,注入少量沸水攪拌均勻,然後用茶筅快速擊拂至產生雪沫乳花
宋.杜耒《寒夜》曰:「寒夜客來茶當酒,竹爐湯沸火初紅。」
宋.蘇軾《汲江煎茶》云:「大瓢貯月歸春甕,小杓分江入夜瓶。」
元朝
飲用時期|散茶興起
為了節省備茶過程的繁文縟節和茶具,點茶法逐漸被散茶取代。
上層社會仍有採用宋朝點茶法。
元人茗茶時,喜歡佐以飯食、酒、瓜果等茶點。
元.楊允孚《灤京雜詠一百首》曰:「營盤風軟淨無沙,乳餅羊酥當啜茶。」
元.元好問《野谷道中有懷昭禪師》云:「廣湯翻豆餅銀絲滑,油點茶心雪蘂香」
明朝
飲用時期|廢團改散|泡茶興起|瀹飲法
為了減輕百姓喝茶的負擔,明太祖在位後(公元1391年)下詔廢團茶,改貢葉茶(散茶)
茶具簡化,核心是茶壺、茶盞、茶杯
推崇瀹飲法:用沸水直接冲泡以炒青法制成的散条形茶
明.李昌祺《春祭陪祀東書堂賜茶退歸作》曰:「棋布星羅局,茶傾雪泛杯。」
明.唐寅繪《品茶圖》並題詩:「買得青山只種茶,峰前峰後摘新芽。烹煎已得前人法,蟹眼松風朕自嘉。」
清朝
飲用時期|散茶|對外貿易
六大類茶葉形成,包括綠茶、白茶、黃茶、烏龍茶、紅茶、黑茶
茶園面積不斷擴大,茶葉產量迅速增遞,茶文化和產品走向國際
乾隆帝曾說:「君不可一日無茶」
清·閔鈞《市茶》曰:「交易年年馬與茶,利夷還復利中華。」